2025 年 7 月 18 日,美國總統川普正式簽署了《GENIUS Act》(Guiding and Establishing National Innovation for US Stablecoins Act,以下簡稱 GENIUS 法案),這是美國歷史上首部為穩定幣制定全面框架的聯邦法律。該法案的簽署意味著穩定幣將成為未來美元全球影響力競爭的關鍵工具,也意味著美國希望在全球數位金融秩序重塑中邁佔據先機。而這並非孤例,幾乎在同一時期,中國香港、歐盟、英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全球金融市場主要參與者也在加速建立穩定幣監管體系,中國香港更是在 5 月率先通過《穩定幣條例草案》,成為亞洲首個建立法幣穩定幣發牌制度的法域,並為本區域金融市場的數位化爭取主動權。 [1]
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同步推進的背後,是對新型數位資產籃子以及跨國資本控制權的系統性博弈。在這種背景下,穩定幣正逐漸從過去缺乏監管約束的灰色地帶,演變成為主要經濟體之間競爭與協作的新型金融基礎設施。透過轉型成為更透明、更具責任感的金融市場組成部分,穩定幣將其資產可編程化與全球可轉移性的特性代入了跨境資本流動、貨幣政策傳導與金融監管機構,推動金融市場向更高效、更智能的方向進化。這不僅是挑戰,對於像中國香港這樣既擁有高度開放金融環境、又具備法治與跨境清算能力的地區而言更是一場巨大的機遇,穩定幣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新的提升貨幣國際化程度、重構區域金融網絡的可能路徑。
本報告將以穩定幣的功能視角為起點,系統拆解其底層金融邏輯與經濟模型,並進一步分析在這一新秩序中,主要經濟體如何透過本幣錨定穩定幣體系建構金融影響力、並與其他穩定幣競爭合作。我們將嘗試建立一套從功能、資產邏輯到國際博弈的穩定幣全景模型,為讀者提供從微觀到宏觀的穩定幣全景圖。
作者:Hendrix,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員
封面: Photo by Andrei Castanha on Unsplash
字數:全文約 22000 字
目錄
- 穩定幣簡介
- 微觀視角:穩定幣系統在金融中介理論視野下的創新
- 資產中介觀點:傳統商業銀行帳戶 VS 穩定幣帳戶
- 支付/結算中介視角:傳統電子支付系統 VS 穩定幣支付系統
- 宏觀視角:穩定幣的經濟體系模型構建
- 單經濟體穩定幣經濟循環模型構建
- 穩定幣經濟體與非穩定幣經濟體經濟循環模型構建
- 競合關係下的穩定幣經濟體模型
- 當前法幣穩定幣的產業態勢
- 美元支付穩定幣的主要市場參與者
- 美元穩定幣優勢失效風險
- 全球當前主要經濟體監管進程
- 穩定幣經濟間競合模型構建
- 對未來穩定幣競爭的展望
- 總結
- 要點結構圖
- 參考文獻
穩定幣簡介
在過去十年中,穩定幣(Stablecoin)作為一種旨在「錨定」現實世界資產價值的加密貨幣(通常與某種價格相對穩定的資產,如美元、歐元等法定貨幣,或黃金等大宗商品掛鉤),逐步發展成為連結傳統金融系統與去中心化金融(DeFi)的關鍵橋樑。穩定幣的主要目標是減少其他加密資產在價值交換過程中的價格波動問題,它們結合了傳統法幣的穩定性與加密資產的去中心化、透明及高效特性,為數位世界的支付、交易和借貸提供了可靠的價值儲存和交換媒介。
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根據不同使用場景以及不同的底層價值建構機制,穩定幣可主要分為三大類:
- 法幣抵押型穩定幣:這是目前市場規模最大、應用最廣泛的一類。它們透過在銀行帳戶或貨幣市場基金中持有等值的法定貨幣(如美元)作為儲備,來錨定其價值。發行方通常聲稱,每發行一枚穩定幣都有等值的法幣資產作為背書。相對知名的這類穩定幣包括 Circle 發行的 USDC,以及 Tether 發行的 USDT;
- 加密資產抵押型穩定幣:這類穩定幣透過超額抵押波動性較低的主流 Web3 資產(如 BTC 或 ETH)來維持穩定。例如,要鑄造價值 100 美元的加密抵押穩定幣,用戶可能需要鎖定價值 150 美元甚至更多的 Web3 資產。這種超額抵押是為了應對底層抵押物價格下跌的風險。較知名的專案有 SkyEcosystem(原 MakerDAO)維護與管理的 USDS(MakerDAO 品牌升級後,新版本的 DAI);
- 演算法穩定幣:這類穩定幣不依賴任何現實或加密資產抵押。其穩定性完全依靠一套複雜的鏈上演算法和智能合約來維持。當穩定幣價格高於錨定目標時,演算法會激勵用戶鑄造新幣以增加供應;當價格低於目標時,演算法則會透過銷毀 Token 或提供套利機會來減少供應。
隨著鏈上生態的興起以及需求快速增長,根據 DeFiLlama 披露,截止今年 7 月 30 日,穩定幣市場規模已經增長到了 2661 億美元,今年的市場規模已經增長了 22%,穩定幣已經成為了一個擁有巨大潛力與力量的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