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正站在歷史的關鍵節點。本文將全面總結以太坊在 2025 年的重要進展,並深入展望這項全球最大智慧合約平台的未來發展軌跡。
2025 年,以太坊經歷了一場從”Rollup 為中心” 到”Layer1 擴容重歸核心” 的戰略大轉向。 2024 年 Dencun 升級雖然將 Layer2 數據成本降低超過 90%,卻導致 Layer1 鏈上活動萎縮、ETH 燃燒量跌至歷史低點,引發社區對經濟可持續性的深切擔憂。面對挑戰,以太坊基金會正式發布”Scale L1″ 戰略,旨在重振 Layer1 生態活力,並以此為基礎構建總吞吐量達 1000 萬 TPS 的”Teragas 生態系統”,來承載全球的鏈上活動。
這項技術變革的背後,體現了以太坊團隊對去中心化核心價值的堅守。與其他透過提高節點硬體門檻來換取效能的公鏈不同,以太坊始終堅持「去中心化」理念,選擇了更艱難但也更具長遠意義的零知識技術路線。當 Succinct 團隊展示為 93% 的以太坊區塊在 12 秒內生成 ZK 證明時,當 zkEVM 團隊誓言」不惜一切代價」實現 Layer1 ZK 化時,當 Beam Chain 計劃用 ZK 技術武裝共識層時,當 ZK-Rollup 即將來臨時,當 Beam Chain 計劃用 ZK 技術武裝共識層時,當 ZK-Rollup 即將迎來他的復興的終局願景被提上日程時,這場橫跨執行層與共識層的技術押注能否在保障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實現性能突破?
更深層的變革正在治理與資本層面悄悄發生。 BitMine、SharpLink 等上市公司將 ETH 大規模納入資產負債表,質押型 ETF 呼之欲出,傳統金融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以太坊生態。與此同時,曾經火熱的再質押賽道陷入增長停滯,基金會從” 無限花園” 哲學轉向商業化運營。那麼,當去中心化理想與機構資本規模化效應碰撞,以太坊將如何在價值觀堅守與競爭力提升之間尋找平衡?
本研究將系統梳理以太坊 2025 年的技術飛躍與生態變革,深度剖析 ZK 技術路線圖、機構資本湧入邏輯、基金會戰略轉型內幕,並基於這些進展預判以太坊的未來發展方向。無論你是關注 Layer1 擴容技術演進的開發者,還是佈局以太坊生態的創業者,這份分析都將為你揭示全球最重要的區塊鏈平台正在發生的深層蛻變。
作者:石塔西,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員
封面:Logo by Ethereum,Photo by Unsplash+,Typography by Web3Caff Research
字數:全文共 25200+ 字
目錄
- Layer1 擴容策略與 ZK 技術路線圖
- “Scale L1” 策略:建構 “Teragas” 生態系統
- 「即時證明」:ZK 證明產生的技術突破
- L1-zkEVM:重塑驗證者工作範式
- Beam Chain:ZK 技術在共識層的延伸
- 終局之戰:以 RISC-V 取代 EVM
- Layer2 發展路徑:全面 ZK 化與 DA 擴容
- ZK-Rollup 的崛起:從追趕到超越
- 當前格局:Optimistic Rollup 仍占主導
- 歷史障礙的消解
- Native Rollup:協定層整合方案
- Optimistic Rollup 的 ZK 化轉型
- DA 層擴容:從更多 Blob 到 DAS
- Pectra 升級:Blob 容量擴展
- PeerDAS:資料可用性抽樣方案
- PBS:平衡去中心化與效率
- ZK-Rollup 的崛起:從追趕到超越
- 使用者體驗(UX)與網路安全性的提升
- 帳號抽象:提升錢包功能彈性
- 鏈抽象:建構無縫的多鏈生態系統
- 安全增強:“萬億美元安全計劃”
- 經濟機制與生態系分析
- 機構質押新範式
- EIP-7251:提高驗證者餘額上限
- EIP-7002:執行層觸發的退出機制
- EIP-6110:優化質押流程
- 再質押生態分析
- 關鍵指標:成長動能顯著放緩
- AVS 現況:缺乏成功的應用案例
- 競爭分析:以太坊原生方案的替代效應
- 傳統金融的深度融入
- 上市公司「ETH 財庫」策略分析
- ETH 與 BTC 財庫策略的比較
- 質押型以太坊 ETF 的發展
- 機構質押新範式
- 以太坊基金會的策略轉型
- 領導與組織架構重塑
- Etherealize:分離中立性與商業拓展
- 財務政策的根本重塑
- 總結
- 要點結構圖
- 參考文獻
Layer1 擴容策略與 ZK 技術路線圖
在經歷了多年以「Layer2 Rollup 為中心 (Rollup-Centric Roadmap)」為主導的路線圖之後,2025 年以太坊技術發展的最顯著特徵,是 Layer1 基礎性能的提升被重新置於核心議程。
2024 年 3 月 13 日成功實施的 Dencun 升級,透過 EIP-4844 (Proto-Danksharding) 引入了創新的「Blob」資料儲存機制,從根本上重塑了以太坊的經濟格局。 Blob 的出現,使得 Layer2 向 Layer1 提交數據的成本降低了超過 90%——交易費用從升級前平均每筆 25 美元驟降至 0.10 美元以下。這場成本革命迅速點燃了 Layer2 生態的爆發式增長,在 Dencun 升級後的幾個月內,日常使用 Blob 的協議數量從約 10 個激增至超過 50 個。
然而,這項技術上的巨大成功也帶來了非預期的經濟後果。隨著 Layer2 活動的激增和交易費用的大幅下降,以太坊 Layer1 的鏈上活動與網路收入隨之顯著萎縮。2024 年 9 月的數據顯示,Layer1 的網路收入從同年 3 月 5 日的最高峰 3,550 萬美元急劇下滑 99%,至僅 57.8 萬美元。鏈上活動的減少直接削弱了 EIP-1559 引入的 ETH 燃燒機制——該機制透過銷毀部分交易費用來對 ETH 施加通貨緊縮。根據 Etherscan 的數據,ETH 的日均燃燒量從高峰期的數千枚,降至 2025 年 9 月 7 日的歷史低點,僅 25.47 ETH。隨著 Layer1 經濟活動的收縮,ETH 的供應動態發生了根本性逆轉,使其面臨通膨風險,進而引發了社區對以太坊長期經濟可持續性的深切擔憂。
“Scale L1” 策略:建構 “Teragas” 生態系統
為因應 Layer1 活動萎縮的挑戰,以太坊基金會於 2025 年 8 月正式公佈了宏大的「Scale L1」策略 [3]。此策略的核心目標是在堅守以太坊去中心化與高安全性核心優勢的前提下,彌補其在交易處理性能上的固有短板(以太坊 Layer1 的 TPS 約為 20,遠低於 Solana 等高性能公鏈的上千 TPS),以吸引那些對交易最終性 (Finality) 和安全性有嚴苛要求的用戶在 Layer1 上進行更多交易。
這個宏大願景被量化為建構「Teragas 生態系統」的宏偉目標,其具體指標包括 [2]:
- Layer1 基礎吞吐量:實現 1 Ggas/s(每秒 10 億 Gas,約等於 10,000 TPS)的交易處理能力;
- Layer2 協同擴容:以此為基石,透過約 1000 個同樣達到 1 Ggas/s 吞吐量的 Layer2 網路協同工作;
- 生態系總吞吐量:最終創建一個總吞吐量達到 1 Tgas/s(每秒 1 兆 Gas,約等於 1,000 萬個 TPS)的龐大區塊鏈生態系統。
以太坊的性能革新遵循一個不容妥協的核心前提:擴容絕不能以犧牲去中心化為代價。與其他可能透過提高節點硬體門檻來換取效能的公鏈不同,以太坊堅持不增加驗證者硬體負擔的原則。這項嚴格的自律性約束,幾乎排除了所有其他的擴容路徑,最終使得零知識 (Zero-Knowledge, ZK) 技術成為實現擴容目標的唯一可行路徑,並迅速凝聚了整個社區的共識。
ZK 技術的根本優勢在於其非對稱的計算特性:證明生成 (Proving) 過程計算密集,需要大量資源與時間;而證明驗證 (Verification) 過程則極為高效、迅速。這項特性完美契合了以太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