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正站在历史的关键节点。本文将全面总结以太坊在 2025 年取得的重要进展,并深度展望这一全球最大智能合约平台的未来发展轨迹。
2025 年,以太坊经历了一场从”Rollup 为中心” 到”Layer1 扩容重归核心” 的战略大转向。2024 年 Dencun 升级虽然将 Layer2 数据成本降低超过 90%,却导致 Layer1 链上活动萎缩、ETH 燃烧量跌至历史低点,引发社区对经济可持续性的深切担忧。面对挑战,以太坊基金会正式发布”Scale L1″ 战略,旨在重振 Layer1 生态活力,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总吞吐量达 1000 万 TPS 的”Teragas 生态系统”,来承载全球的链上活动。
这一技术变革的背后,体现了以太坊团队对去中心化核心价值观的坚守。与其他通过提高节点硬件门槛来换取性能的公链不同,以太坊始终坚持 “去中心化” 理念,选择了更加艰难但也更具长远意义的零知识技术路线。当 Succinct 团队展示为 93% 的以太坊区块在 12 秒内生成 ZK 证明时,当 zkEVM 团队誓言” 不惜一切代价” 实现 Layer1 ZK 化时,当 Beam Chain 计划用 ZK 技术武装共识层时,当 ZK-Rollup 即将迎来久违的复兴时,当以 RISC-V 取代 EVM 的终局愿景被提上日程时,这场横跨执行层与共识层的技术押注能否在保障去中心化的前提下实现性能突破?
更深层的变革正在治理与资本层面悄然发生。BitMine、SharpLink 等上市公司将 ETH 大规模纳入资产负债表,质押型 ETF 呼之欲出,传统金融力量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以太坊生态。与此同时,曾经火热的再质押赛道陷入增长停滞,基金会从” 无限花园” 哲学转向商业化运营。那么,当去中心化理想与机构资本规模化效应碰撞,以太坊将如何在价值观坚守与竞争力提升之间寻找平衡?
本研报将系统梳理以太坊 2025 年的技术飞跃与生态变革,深度剖析 ZK 技术路线图、机构资本涌入逻辑、基金会战略转型内幕,并基于这些进展预判以太坊的未来发展方向。无论你是关注 Layer1 扩容技术演进的开发者,还是布局以太坊生态的创业者,这份分析都将为你揭示全球最重要的区块链平台正在发生着的深层蜕变。
作者:石塔西,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员
封面:Logo by Ethereum,Photo by Unsplash+,Typography by Web3Caff Research
字数:全文共计 25200+ 字
目录
- Layer1 扩容战略与 ZK 技术路线图
- “Scale L1” 战略:构建 “Teragas” 生态系统
- “实时证明”:ZK 证明生成的技术突破
- L1-zkEVM:重塑验证者工作范式
- Beam Chain:ZK 技术在共识层的延伸
- 终局之战:以 RISC-V 取代 EVM
- Layer2 发展路径:全面 ZK 化与 DA 扩容
- ZK-Rollup 的崛起:从追赶到超越
- 当前格局:Optimistic Rollup 仍占主导
- 历史障碍的消解
- Native Rollup:协议层集成方案
- Optimistic Rollup 的 ZK 化转型
- DA 层扩容:从更多 Blob 到 DAS
- Pectra 升级:Blob 容量扩展
- PeerDAS:数据可用性抽样方案
- PBS:平衡去中心化与效率
- ZK-Rollup 的崛起:从追赶到超越
- 用户体验(UX)与网络安全性的提升
- 账户抽象:提升钱包功能灵活性
- 链抽象:构建无缝的多链生态系统
- 安全增强:“万亿美元安全计划”
- 经济机制与生态系统分析
- 机构质押新范式
- EIP-7251:提高验证者余额上限
- EIP-7002:执行层触发的退出机制
- EIP-6110:优化质押流程
- 再质押生态分析
- 关键指标:增长动能显著放缓
- AVS 现状:缺乏成功的应用案例
- 竞争分析:以太坊原生方案的替代效应
- 传统金融的深度融入
- 上市公司 “ETH 财库” 策略分析
- ETH 与 BTC 财库策略的比较
- 质押型以太坊 ETF 的发展
- 机构质押新范式
- 以太坊基金会的战略转型
- 领导层与组织架构重塑
- Etherealize:分离中立性与商业拓展
- 财务政策的根本性重塑
- 总结
- 要点结构图
- 参考文献
Layer1 扩容战略与 ZK 技术路线图
在经历了多年以 “Layer2 Rollup 为中心 (Rollup-Centric Roadmap)” 为主导的路线图之后,2025 年以太坊技术发展的最显著特征,是 Layer1 基础性能的提升被重新置于核心议程。
2024 年 3 月 13 日成功实施的 Dencun 升级,通过 EIP-4844 (Proto-Danksharding) 引入了创新的 “Blob” 数据存储机制,从根本上重塑了以太坊的经济格局。Blob 的出现,使得 Layer2 向 Layer1 提交数据的成本降低了超过 90%——交易费用从升级前平均每笔 25 美元骤降至 0.10 美元以下。这一成本革命迅速点燃了 Layer2 生态的爆发式增长,在 Dencun 升级后的数月内,日常使用 Blob 的协议数量从约 10 个激增至超过 50 个。
然而,这一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带来了非预期的经济后果。随着 Layer2 活动的激增和交易费用的大幅下降,以太坊 Layer1 的链上活动与网络收入随之显著萎缩。2024 年 9 月的数据显示,Layer1 的网络收入从同年 3 月 5 日的峰值 3,550 万美元急剧下滑 99%,至仅 57.8 万美元。链上活动的减少直接削弱了 EIP-1559 引入的 ETH 燃烧机制——该机制通过销毁部分交易费用来对 ETH 施加通缩压力。根据 Etherscan 的数据,ETH 的日均燃烧量从高峰期的数千枚,降至 2025 年 9 月 7 日的历史低点,仅为 25.47 ETH。随着 Layer1 经济活动的收缩,ETH 的供应动态发生了根本性逆转,使其面临通胀风险,进而引发了社区对以太坊长期经济可持续性的深切担忧。
“Scale L1” 战略:构建 “Teragas” 生态系统
为应对 Layer1 活动萎缩的挑战,以太坊基金会于 2025 年 8 月正式公布了宏大的 “Scale L1” 战略 [3]。该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在坚守以太坊去中心化与高安全性核心优势的前提下,弥补其在交易处理性能上的固有短板(以太坊 Layer1 的 TPS 约为 20,远低于 Solana 等高性能公链的上千 TPS),以吸引那些对交易最终性 (Finality) 和安全性有严苛要求的用户在 Layer1 上进行更多交易。
这一宏大愿景被量化为构建 “Teragas 生态系统” 的宏伟目标,其具体指标包括 [2]:
- Layer1 基础吞吐量:实现 1 Ggas/s(每秒 10 亿 Gas,约等于 10,000 TPS)的交易处理能力;
- Layer2 协同扩容:以此为基石,通过约 1000 个同样达到 1 Ggas/s 吞吐量的 Layer2 网络协同工作;
- 生态系统总吞吐量:最终创建一个总吞吐量达到 1 Tgas/s(每秒 1 万亿 Gas,约等于 1000 万 TPS)的庞大区块链生态系统。
以太坊的性能革新遵循一个不容妥协的核心前提:扩容绝不能以牺牲去中心化为代价。与其他可能通过提高节点硬件门槛来换取性能的公链不同,以太坊坚持不增加验证者硬件负担的原则。这一严格的自律性约束,几乎排除了所有其他的扩容路径,最终使得零知识 (Zero-Knowledge, ZK) 技术成为实现扩容目标的唯一可行路径,并迅速凝聚了整个社区的共识。
ZK 技术的根本优势在于其非对称的计算特性:证明生成 (Proving) 过程计算密集,需要大量资源与时间;而证明验证 (Verification) 过程则极为高效、迅速。这一特性完美契合了以太坊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