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十年裡,區塊鏈產業以「世界電腦」為名,建構了一套可程式化的信任機器。然而,隨著智能合約愈加複雜、AI 與 ZK 技術不斷湧現、Rollup 和多鏈生態彼此割裂,我們開始意識到一個事實:鏈,不再能承載它自身的未來。
執行的邊界、狀態的碎片、虛擬機器的桎梏、共識的重負——這些構成了鍊式計算的原罪結構。我們在這台世界電腦裡,寫得越多,就走得越慢;建得越大,就崩得越快。
於是,一個新範式開始浮現:不是再造一條更強的鏈,而是重寫「鍊是什麼」本身的定義。
這就是 JAM(Join-Accumulate Machine)試圖完成的事。它不是另一條高性能鏈,而是將「鏈」轉化為「協議空間」的系統性實驗。「物件」取代「帳戶」成為計算最小單元,執行器不再綁定虛擬機,狀態不再線性展開,而是被納入一個可以非同步協同的語意宇宙。
JAM 不只是科技的重構,更是秩序的重寫。它解耦了虛擬機器、共識、資源與自主性,讓開發者第一次得以在協定層上定義服務邏輯、治理結構與資源市場。這不僅是 Polkadot 的第二次自我進化,更可能是整個 Web3 世界對自己提問的一次集體回答:如果我們要建構一個面向 AI、ZK、Agent 的鏈上文明──我們究竟該如何設計它的運作系統?
JAM 給的,是極致抽象卻結構清晰的答案。本文將帶你深入理解這個新典範的核心邏輯、技術結構、制度願景與潛在風險,以及為何它可能成為後以太坊時代,最值得下注的架構性轉向。
作者:K,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員
封面:Logo by Polkadot,Typography by Web3Caff Research
字數:全文共 25000+ 字
目錄
- JAM 架構概述:從區塊鏈網路到分散式計算機
- 範式轉向:從「鏈=虛擬機器」,到「鏈=執行架構規範」
- 共識層:Safrole + GRANDPA 的雙軌協同機制
- Object Space:全域單一物件空間
- 執行環境:PVM(Polkadot Virtual Machine)
- Core-Time Economy:執行資源經濟系統
- 技術架構之外,潛在的經濟與治理變革
- 總結:從架構到製度,JAM 為鏈上世界重建秩序
- JAM 的初衷:Parity 的反思與超越
- 反思一:對 Polkadot 的反思— 技術理想主義的副作用
- 反思二:對產業未來的反思- Web3 必須超越加密金融,成為資訊文明的底層作業系統
- JAM 是自主性典範的重構,也是開發者自由的系統層級釋放
- 論 JAM 對產業的啟示意義
- 業界的 RISC-V 轉向,以及 PVM 在其間的角色
- RISC-V 的優勢為何契合區塊鏈執行層
- 波卡 PVM:基於 RISC-V 的鏈上通用計算引擎
- 以太坊的 RISC-V 提案:追趕還是共識覺醒?
- 從「世界電腦」到「超級電腦」:區塊鏈敘事的十年演進
- 第一部:2015 年的「世界電腦」:願景與限制
- 第二部分:模組化與金融化的敘事轉型期
- 第三部分:2025 年的 “世界超級電腦”,新範式的崛起
- 業界的 RISC-V 轉向,以及 PVM 在其間的角色
- 現況與未來:交付狀況、路線圖、風險與挑戰
- 協議演進:從 0.1 到 1.0 的路徑
- JAM 與 ZK 的短中長期路線圖
- 短期策略:建構 ZK-JAM 的局部能力,不取代 elves
- 中期策略:建置高效可分散式的證明產生系統
- 長期策略:建構無需質押的全 ZK JAM 架構
- 風險與挑戰:技術理想主義的過度工程化
- 要點結構圖
- 參考文獻
JAM 架構概述:從區塊鏈網路到分散式計算機
自從 Gavin Wood 在 2015 年發表《以太坊黃皮書》、並參與創立以太坊後,他始終站在區塊鏈架構創新的前端。作為最早提出「Web3」概念的思想家之一,Gavin 對去中心化技術的願景從未止步於智慧合約本身——而是指向一個更根本的問題:誰來定義秩序,誰來執行秩序。在以太坊逐漸演變為全球通用的智慧合約平台之時,他選擇離開,另起爐灶,構思出一套全新的鍊式邏輯與執行模型,這就是 Polkadot 的起點。
Polkadot 的誕生,不僅是對擴容性問題的回應,更體現了一種多樣性優於統一性、靈活性優於封裝性的設計哲學。它透過中繼鏈與平行鏈結構,試圖讓每一條鏈都可以擁有自主性,而又共享安全。其底層技術堆疊 Substrate,更是一種 “區塊鏈生成器”,賦予開發者定義運行時的自由。這種鏈即秩序、鏈即法律系統的理念,貫穿了 Polkadot 的整個第一階段。
然而,當 Rollup 成為 L2 的主流敘事、當模組化鏈系統如雨後春筍般崛起,Polkadot 原有架構也逐漸暴露出執行耦合過重、鏈間協作成本高、資源分配不靈活等局限。面對運算密集型、AI 與 ZK 驅動的新需求,Gavin Wood 再次提出範式轉移:不是強化鏈,而是重寫「鍊是什麼」的定義。
這就是 JAM(Join-Accumulate Machine)的歷史起點。它不是 Polkadot 的 “第二層”,而是徹底的秩序建構方式的變革——從 “鏈即虛擬機” 到 “鏈即執行規範的集合”,從共識層之上的多鏈協同,到執行層之內的資源調度與行為聚合。 JAM 標誌著 Polkadot 正在從多鏈城市,轉型為一台去中心化的超級計算機,回應下一個十年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