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的 Web3 基礎建設競賽過程中,出現了大量有獨特特點的公鏈並且吸引了各自的開發者群體,這導致今天當我們想要構建一個擁有廣泛用戶基礎的 Web3 應用時,不可避免的需要兼容多條公鏈以獲取開發者和用戶支持。因此跨鏈生態的崛起已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然而,當價值和資訊被數百個獨立公鏈、側鍊和 L2 分割時,鏈與鏈之間的互通性不相容阻礙了應用的發展,同時也為應用開發者帶來了巨大的開發成本。為解決這個問題,開發者很早就引入了跨鏈橋作為連接不同區塊鏈網路的關鍵基礎設施。
在眾多解決方案中,Hyperlane 以其獨特的模組化、無許可化理念佔據了生態中的獨特位置。與傳統的「准入式」生態不同,Hyperlane 並未對開發者身分以及目標公鏈進行限制,反而提供了足夠的功能鼓勵開發者在不同生態間探索不同的跨鏈互動模式。開發者可以像搭積木一樣結合自身的需求,將 Hyperlane 產品庫中的安全、通訊等關鍵模組結合起來建構開發者自己可以控制的跨鏈系統。這種高度的靈活性和開放性為已經競爭激烈的跨鏈生態帶來了新的想像空間。本篇研發將深入探討 Hyperlane 背後的產品與發展過程,並從不同角度帶領讀者理解其獨特之處。
作者:Hendrix,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員
封面: Logo 來自這個項目,圖片來自 Unsplash+
字數:全文約 22000 字
- Hyperlane 簡介
- Hyperlane 產品及技術原理:模組化開放跨鏈生態
- 協定係統
- 應用系統
- Hyperlane 發展策略
- Hyperlane 產品迭代歷程
- 橫向策略:擴展觸達邊界
- 縱向策略:擴展能力邊界
- 競爭分析
- LayerZero
- Wormhole
- 風險與機遇
- 技術風險
- 發展策略風險
- 機遇
- 總結
- 要點結構圖
- 參考文獻
Hyperlane 簡介
Hyperlane 本質上是一個鏈間通路系統,負責資訊和資產的傳遞。但其作為一個主流的跨鏈互通性框架,與其他跨鏈橋方案相比最大的特點是其生態並不是 “准入制”,即生態的參與者並不依靠進入 Hyperlane 團隊確定的白名單獲得生態的參與資格。 Hyperlane 的生態並沒有邊界,開發者可以利用 Hyperlane 提供的模組自行部署跨鏈通訊系統,並設定特定的安全機制。整個產品生態擁有龐大的自由度,開發者可以在上百條公鏈間自由搭建,同時不犧牲安全性能。除了資產跨鏈流動外,Hyperlane 可以透過自己獨特的通訊系統實現更複雜的指令和資訊傳輸,這些特性幫助其獲得了大量開發者青睞。
公司於 2021 年由三名資深區塊鏈產業人士共同建立。 Asa Oines,共同創辦人,畢業於麻省理工學院。他曾擔任 Celo 的創始工程師並主導設計了 Celo 的協議,他在 Celo 的工作經歷使他對構建大規模、高安全性的去中心化系統有著深刻的理解,為構建 Hyperlane 的技術架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另一位共同創辦人 Nam Chu Hoai 畢業於波士頓大學,他也是 Celo 的創始工程師之一。在 Celo 工作期間,他專注於核心協議的開發和優化,並累積了豐富的智慧合約程式設計和密碼學應用經驗。 Jon Kol 在 Hyperlane 擔任共同創辦人兼 CEO。他畢業於加州柏克萊大學,在加入 Hyperlane 之前他曾在 Galaxy Digital 擔任董事總經理。任職期間曾主導了這家機構對 1inch、Terra 以及 Chaos Labs 等知名計畫的投資。該公司於 2022 年 9 月完成了 1,850 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此輪融資吸引了包括 Galaxy Ventures、CoinFund 以及 Circle 等知名投資機構的參與。這為 Hyperlane 提供了充足的資金支持,團隊規模也逐漸擴展到目前的 27 人。
根據 Dune 的數據顯示,目前 Hyperlane 的開放生態已經包括了 175 條不同的公鏈,總計訊息發送數量超過 1088 萬條,其中超過 60% 涉及資產跨鏈傳遞,價值超過 60 億美元。這充分證明 Hyperlane 的開放生態活力,也證明開發者對其產品的信任與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