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 Web3 基建竞赛过程中,出现了大量有独特特点的公链并且吸引了各自的开发者群体,这导致今天当我们想要构建一个拥有广泛用户基础的 Web3 应用时,不可避免的需要兼容多条公链以获取开发者和用户支持。因此跨链生态的崛起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然而,当价值和信息被数百个独立公链、侧链和 L2 分割时,链与链之间的互操作性不兼容阻碍了应用的发展,同时也给应用开发者带来了巨大的开发成本。为解决这个问题,开发者很早就引入了跨链桥作为连接不同区块链网络的关键基础设施。
在众多解决方案中,Hyperlane 以其独特的模块化、无许可化理念占据了生态中的独特位置。与传统的 “准入式” 生态不同,Hyperlane 并不对开发者身份以及目标公链进行限制,反而提供了足够多的功能鼓励开发者在不同生态间探索不同的跨链交互模式。开发者可以像搭积木一样结合自身的需求,将 Hyperlane 产品库中的安全、通信等关键模块结合起来构建开发者自己可以控制的跨链系统。这种高度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给已经竞争激烈的跨链生态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本份研报将深入探索 Hyperlane 背后的产品和发展过程,从不同角度带领读者理解其独特之处。
作者:Hendrix,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员
封面:Logo from this project,Photo by For Unsplash+
字数:全文约 22000 字
- Hyperlane 简介
- Hyperlane 产品及技术原理:模块化开放跨链生态
- 协议系统
- 应用系统
- Hyperlane 发展策略
- Hyperlane 产品迭代历程
- 横向战略:扩展触达边界
- 纵向战略:扩展能力边界
- 竞争分析
- LayerZero
- Wormhole
- 风险与机遇
- 技术风险
- 发展策略风险
- 机遇
- 总结
- 要点结构图
- 参考文献
Hyperlane 简介
Hyperlane 本质上是一个链间通路系统,负责信息和资产的传递。但其作为一个主流的跨链互操作性框架,与其他跨链桥方案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其生态并不是 “准入制”,即生态的参与者并不依靠进入 Hyperlane 团队确定的白名单获得生态的参与资格。Hyperlane 的生态并没有边界,开发者可以利用 Hyperlane 提供的模组自行部署跨链通信系统,并设置特定的安全机制。整个产品生态拥有巨大的自由度,开发者可以在上百条公链间自由搭建,同时不牺牲安全性能。除了资产跨链流动外,Hyperlane 可以通过自己独特的通信系统实现更复杂的指令和信息传输,这些特性帮助其获得了大量开发者青睐。
公司于 2021 年由三名资深区块链行业人士共同建立。Asa Oines,联合创始人,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他曾担任 Celo 的创始工程师并主导设计了 Celo 的协议,他在 Celo 的工作经历使他对构建大规模、高安全性的去中心化系统有着深刻的理解,为构建 Hyperlane 的技术架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位联合创始人 Nam Chu Hoai 毕业于波士顿大学,他同样是 Celo 的创始工程师之一。在 Celo 工作期间,他专注于核心协议的开发和优化,积累了丰富的智能合约编程和密码学应用经验。Jon Kol 在 Hyperlane 担任联合创始人兼 CEO。他毕业于加州伯克利大学,在加入 Hyperlane 之前他曾在 Galaxy Digital 担任董事总经理。任职期间曾主导了这家机构对 1inch、Terra 以及 Chaos Labs 等知名项目的投资。公司于 2022 年 9 月完成了 185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此轮融资吸引了包括 Galaxy Ventures、CoinFund 以及 Circle 等知名投资机构的参与。这为 Hyperlane 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团队规模也逐渐扩展到当前的 27 人。
根据 Dune 的数据显示,当前 Hyperlane 的开放生态已经包括了 175 条不同的公链,总计消息发送数量超过 1088 万条,其中超过 60% 涉及资产跨链传递,价值超过 60 亿美元。这充分证明 Hyperlane 的开放生态活力,也证明开发者对其产品的信任与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