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幣與 RWA 領域,正經歷一場從依附通用公鏈到自建專用基礎設施的深刻變革。以太坊、Tron 等傳統公鏈曾是穩定幣流通的主要載體,但隨著鏈上資產規模突破兆美元大關,底層基礎設施的限制日益凸顯。 2025 年成為關鍵節點,Tether、Circle、Ethena、Ondo 等穩定幣與 RWA 巨頭紛紛下場,掀起專用區塊鏈建設熱潮。
這究竟是技術驅動的必然演進,還是巨頭們爭奪價值捕獲與通路控制權的策略博弈?通用公鏈在承載大規模 RWA 應用時面臨哪些結構性瓶頸?專用鏈如何在去中心化理想與現實需求之間尋找平衡? BFT 類共識演算法、即時最終性、受監管的隱私保護——這些技術創新能否真正解決 RWA 大規模上鍊的核心痛點?當 Plasma 錨定比特幣網路的安全性,Stable 推出 DAG 架構升級,Arc 深度整合 Circle 生態,Converge 選擇 Layer2 路線,Ondo Chain 主攻華爾街機構,不同的產品策略、技術路線背後反映了怎樣的策略思考?
本研報將系統解構 RWA 專用區塊鏈興起的底層邏輯,深度剖析 Plasma、Stable、Arc、Converge、Ondo Chain 等典型案例的技術路線與策略考量。無論你是關注區塊鏈基礎設施演進的開發者,還是致力於數位資產與傳統金融融合的創業者,這份分析都將為你揭示穩定幣與 RWA 賽道正在發生的深層變局。
作者:石塔西,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員
封面: Photo by Milad Fakurian on Unsplash
字數:全文近 20000 字
目錄
- 為什麼需要 RWA 專用區塊鏈?
- 技術架構層面
- 經濟與戰略層面
- 理想 RWA 專用鏈的核心特徵
- 案例分析 1:Tether 支持的 Plasma
- 跨鏈基礎設施:USDT0
- 共識演算法:PlasmaBFT
- 整合比特幣網絡
- 經濟模型與費用機制
- 生態系建設
- 隱私權保護與合規機制
- 案例分析 2:Tether 支援的 Stable
- 跨鏈基礎設施:USDT0
- Gas 費用機制
- 共識演算法:StableBFT 與 DAG
- 執行層優化
- 針對機構資金的優化
- 對比 Plasma vs. Stable
- 案例分析 3:Circle 支援的 Arc
- 技術架構分析
- 生態整合優勢
- 穩定幣巨頭的策略對比
- 案例分析 4:Ethena 支援的 Converge
- 基於 Layer2 的技術架構
- 機構治理:CVN
- 經濟模型
- 生態系建設
- 案例分析 5:Ondo 支援的 Ondo Chain
- 技術架構與治理機制
- 垂直整合生態優勢
- 尚未披露的信息
- 總結:名攻實守
- 要點結構圖
- 參考文獻
為什麼需要 RWA 專用區塊鏈?
穩定幣生態系統長期依託以太坊、Tron 等通用公鏈進行發行與流通,這些底層基礎設施承載了穩定幣的核心交易結算功能。然而,隨著產業環境演進和監管框架重塑,穩定幣發行者開始重新審視對通用公鏈的依賴模式,專用區塊鏈基礎設施的建設需求日益凸顯。
技術架構層面
效能瓶頸與擴充性約束
通用公鏈的架構設計難以滿足高頻穩定幣交易的效能要求。以太坊網路受限於其有限的吞吐量、高昂的 Gas 成本以及延長的確認時間,在支撐全球範圍內小額高頻支付場景方面存在顯著局限性。雖然 Tron 等替代方案在吞吐量和成本控制方面有所改善,但在極端負載條件下仍面臨網路擁塞和費用激增問題——如 2025 年 Tron 網路 USDT 轉帳費用一度攀升至 7 美元以上。
專用區塊鏈可針對穩定幣轉帳場景進行共識機制和執行層的深度優化,透過客製化的網路架構實現更高的交易吞吐量和更短的確認延遲,從而滿足即時小額支付的技術要求。
交易最終保障機制
跨境大額結算和機構級交易對快速確定性提出嚴格要求,交易一旦確認需確保不可逆轉性。然而,主流通用公鏈均無法提供即時最終性保障:比特幣網路和 Solana 需要多個區塊確認,以太坊需要等待 2-3 個 Epoch,確認時間從數十秒延伸至數十分鐘不等。
專用鏈可採用拜占庭容錯(BFT)類快速共識演算法,透過在去中心化程度上的適度權衡,實現 「即時最終性」(Instant Finality),使交易在亞秒級甚至毫秒級達到最終確定狀態,滿足金融級結算的嚴格時效要求。
安全模型的適應性挑戰
目前主流公鏈普遍採用權益證明(PoS)共識機制,其安全假設基於「惡意行為者取得網路控制權的經濟成本必須顯著超過潛在收益」。然而,RWA 大規模 Tokenization 趨勢對此核心安全假設構成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