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与 RWA 领域,正经历一场从依附通用公链到自建专用基础设施的深刻变革。以太坊、Tron 等传统公链曾是稳定币流通的主要载体,但随着链上资产规模突破万亿美元大关,底层基础设施的局限性日益凸显。2025 年成为关键节点,Tether、Circle、Ethena、Ondo 等稳定币与 RWA 巨头纷纷下场,掀起专用区块链建设热潮。
这究竟是技术驱动的必然演进,还是巨头们争夺价值捕获与渠道控制权的战略博弈?通用公链在承载大规模 RWA 应用时面临哪些结构性瓶颈?专用链如何在去中心化理想与现实需求之间寻找平衡?BFT 类共识算法、即时最终性、受监管的隐私保护——这些技术创新能否真正解决 RWA 大规模上链的核心痛点?当 Plasma 锚定比特币网络的安全性,Stable 推出 DAG 架构升级,Arc 深度整合 Circle 生态,Converge 选择 Layer2 路线,Ondo Chain 主攻华尔街机构,不同的产品策略、技术路线背后反映了怎样的战略思考?
本研报将系统解构 RWA 专用区块链兴起的底层逻辑,深度剖析 Plasma、Stable、Arc、Converge、Ondo Chain 等典型案例的技术路线与战略考量。无论你是关注区块链基础设施演进的开发者,还是致力于数字资产与传统金融融合的创业者,这份分析都将为你揭示稳定币与 RWA 赛道正在发生的深层变局。
作者:石塔西,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员
封面:Photo by Milad Fakurian on Unsplash
字数:全文近 20000 字
目录
- 为什么需要 RWA 专用区块链?
- 技术架构层面
- 经济与战略层面
- 理想 RWA 专用链的核心特征
- 案例分析 1:Tether 支持的 Plasma
- 跨链基础设施:USDT0
- 共识算法:PlasmaBFT
- 整合比特币网络
- 经济模型与费用机制
- 生态系统建设
- 隐私保护与合规机制
- 案例分析 2:Tether 支持的 Stable
- 跨链基础设施:USDT0
- Gas 费用机制
- 共识算法:StableBFT 与 DAG
- 执行层优化
- 针对机构资金的优化
- 对比 Plasma vs. Stable
- 案例分析 3:Circle 支持的 Arc
- 技术架构分析
- 生态集成优势
- 稳定币巨头的战略对比
- 案例分析 4:Ethena 支持的 Converge
- 基于 Layer2 的技术架构
- 机构治理:CVN
- 经济模型
- 生态系统建设
- 案例分析 5:Ondo 支持的 Ondo Chain
- 技术架构与治理机制
- 垂直整合生态优势
- 尚未披露的信息
- 总结:名攻实守
- 要点结构图
- 参考文献
为什么需要 RWA 专用区块链?
稳定币生态系统长期依托以太坊、Tron 等通用公链进行发行与流通,这些底层基础设施承载了稳定币的核心交易结算功能。然而,随着行业环境演进和监管框架重塑,稳定币发行方开始重新审视对通用公链的依赖模式,专用区块链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日益凸显。
技术架构层面
性能瓶颈与扩展性约束
通用公链的架构设计难以满足高频稳定币交易的性能要求。以太坊网络受限于其有限的吞吐量、高昂的 Gas 成本以及延长的确认时间,在支撑全球范围内小额高频支付场景方面存在显著局限性。虽然 Tron 等替代方案在吞吐量和成本控制方面有所改善,但在极端负载条件下仍面临网络拥堵和费用激增问题——如 2025 年 Tron 网络 USDT 转账费用一度攀升至 7 美元以上。
专用区块链可针对稳定币转账场景进行共识机制和执行层的深度优化,通过定制化的网络架构实现更高的交易吞吐量和更短的确认延迟,从而满足实时小额支付的技术要求。
交易最终性保障机制
跨境大额结算和机构级交易对快速确定性提出严格要求,交易一旦确认需保证不可逆转性。然而,主流通用公链均无法提供即时最终性保障:比特币网络和 Solana 需要多个区块确认,以太坊需要等待 2-3 个 Epoch,确认时间从数十秒延伸至数十分钟不等。
专用链可采用拜占庭容错(BFT)类快速共识算法,通过在去中心化程度上的适度权衡,实现“ 即时最终性”(Instant Finality),使交易在亚秒级甚至毫秒级达到最终确定状态,满足金融级结算的严格时效要求。
安全模型的适应性挑战
当前主流公链普遍采用权益证明(PoS)共识机制,其安全假设基于 “恶意行为者获取网络控制权的经济成本必须显著超过潜在收益”。然而,RWA 大规模 Tokenization 趋势对这一核心安全假设构成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