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十年,零知识证明(ZK)一路从 “隐私支付的工程突破” 走到 “链上扩容的关键工具”。虽然 ZK 技术依旧在高速发展,但是核心问题却始终没有被说清:ZK 的真正价值在哪里?它究竟只是是被动跟随需求的 “性能补丁”,还是正在打开一种更有潜力的计算方式?
Boundless 的出现将这一问题重新放在了产业化层面。与其说它是又一个 zkVM,不如说它是一次 “市场化的制度设计”。它把证明抽象成一种可交易的算力:开发者提出需求,Prover(证明者)节点接单生产,价格通过逆向荷兰式拍卖发现,交付由聚合证明与 PoVW(Proof of Verifiable Work,可验证工作量证明)机制保障。这条路径把存储证明、计算证明和协处理器统一进同一条供需链路,致力补上 ZK 落地的 “最后一公里”。
这种转变背后,是 RISC Zero 的系统化布局。从底层通用 zkVM 到上层协处理器 Steel、Rollup 升级路径 Kailua,再到最终的 Boundless 市场,它们共同构建出一条完整的产业化通路:昂贵的执行被压缩为廉价的验证,零散的供给被整合为可定价的商品,应用开发者则无需重构即可直接接入。
本文将沿着一条清晰的时间线展开:从隐私支付与 zkRollup、zkEVM,到通用 zkVM 与协处理器,再到 Boundless 完整且全面的供给与定价机制。我们重点回答三个问题:
- 为何 Boundless 有机会成为 “去中心化版的 AWS Lambda(亚马逊推出的无需开发者自建算力、即可调用去中心化网络完成零知识证明服务的计算平台)”,而不只是又一个 ZK 项目?
- 它如何把 ZK 从单点应用推进为跨域公共基础设施?
- 在 DeFi、AI、RWA、合规审计等未来应用场景下,ZK 的真正落地形态是什么?
这将是笔者对 ZK 未来最系统、最宏观的一次剖析。Boundless 只是起点,我们想知道的是:ZK 如何成为 Web3 的下一个计算层?
作者:Jesse,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员
封面:Logo by Boundless,Photo by Andrew Kliatskyi on Unsplash,Typography by Web3Caff Research
字数:全文共计 17600+ 字
目录
- 引言:ZK 的十年演进与 “最后一公里” 困境
- 技术演进:从零知识证明到可验证计算层
- 零知识证明的历史演进与应用边界
- RISC Zero:从通用 zkVM 到可验证计算层
- 标准 VM vs. zkVM:范式的根本差异
- 现在为什么行得通:工程栈与性能路线
- 从底层到应用:RISC Zero 的产品线如何拼合
- RISC Zero 的可持续优势
- 产品落地:Boundless 的市场化路径与应用场景
- 把 ZK 变成 “可交易的计算层”
- 统一工作流:从请求到完成的 “证明生命周期”
- Boundless for Rollups:Kailua 的路径与逻辑
- Boundless for Apps:Steel 协处理器
- 小结:一条从执行到验证的产业化通路
- 竞争格局:多赛道 ZK 协处理器的对比与差异
- Space and Time
- Brevis
- Axiom
- Succinct Prover Network
- Boundless 的差异化
- 结语:从真实需求到长期位置,ZK 的未来走向
- 要点结构图
- 参考文献
引言:ZK 的十年演进与 “最后一公里” 困境
2024 年 9 月 16 日,RISC Zero 宣布推出 Boundless,并将其定位为 “可验证计算层”(Verifiable Compute Layer)。2025 年 7 月 15 日,RISC Zero 在 Coinbase 旗下 Layer2 网络 Base 上推出名为 “Boundless” 的去中心化 ZK 计算市场测试网(Mainnet Beta)。
- 该测试网已获得以太坊基金会、Wormhole 和 EigenLayer 等机构的早期支持。测试网采用可验证工作量证明(PoVW)机制,允许拥有高性能 GPU 的机构和个人作为 ZK 矿工参与证明验证并获得奖励。参与者可通过完成不同数量、各种复杂度的证明获得工作奖励。
Boundless 的核心叙事很清晰:区块链并不是为高吞吐计算设计的,而是为状态共识(State Consensus)服务的。传统模型下,每个节点都必须确定性地重复执行每一笔交易,以保证网络状态一致。这样的机制保证了安全与透明,但也带来了一个致命的制约:整个网络的速度被最慢的节点拖住,算力无法叠加利用。因此,区块链 “为共识而生而非为算力而生” 这一基因,决定了性能提升若只靠加节点或加硬件,很难突破结构性上限。
这种设计的现实后果显而易见:
- 执行能力有限:为了避免个别节点拖慢全网,协议会设置 Gas 与区块大小上限,复杂交易往往直接被拒绝;
- 算力被重复浪费:成千上万个节点重复做同一笔计算,实际有效工作量没有增加,却把成本推高;
- 扩容割裂流动性:尝试通过并行状态机提升性能的新链,却会分裂流动性池、形成数据孤岛,并引入跨链桥风险,而非真正解决瓶颈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