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去中心化金融(DeFi)憑藉「無許可、去中介」的敘事迅速擴張,成為 Web3 領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創新之一。但使用者體驗與普惠願景之間的落差始終難以彌合:高門檻的技術語義、多鏈操作帶來的碎片化體驗,以及 Gas 費用的波動性等,都在不斷推高行業門檻。「理念與現實」之間的結構性錯配,使得 DeFi 在提升系統效率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新的壁壘挑戰。
DeFAI 在這一斷裂面上應運而生。它並非簡單的「DeFi + AI」技術拼接,而是試圖透過自然語言互動、智慧代理編排、即時數據回應等手段,將高度專業化的鏈上操作重構為意圖驅動的服務介面。例如,使用者可以用自然語言表達操作意圖,AI 代理可基於即時資料自動完成資產配置、風險調優、跨協定協同等複雜任務流程,進而顯著簡化使用者體驗。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DeFAI 已從概念驗證邁向初步規模化應用。例如VIRTUAL支撐逾 10 萬個 AI 智能代理的部署運行;HeyAnon可以實現一句話完成跨鏈操作;Griffain : 構建具備自演算邏輯的 AI 代理網絡,用於戰略場景中的自動執行與智能管理。
同時,新技術也帶來新的挑戰。 AI 決策的可解釋性、透明度與責任歸屬尚未形成統一標準;自然語言驅動可能引發的語意歧義與操控邊界問題亦需正視;此外,隱私保護、安全性、去中心化治理機制與監理合規框架的耦合難度,正成為限制其進一步發展的關鍵變數。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隨著智慧代理的標準化與普及,技術所帶來的資訊不對稱將持續削弱,系統性優勢逐漸取代個人能力成為核心-超額優勢將讓位於結構性效率提升。
在此背景下,DeFAI 的意義可能不再是幫助少數人領先市場,而是讓更多人有機會低門檻享受去中心化網路的優勢。透過將複雜的鏈上交互抽象化為自然語言語義接口,DeFAI 正在重新定義「可及性」與「普惠性」的邊界。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DeFAI 相關協議 TVL達約 6,000 萬美元,而同期全 DeFi 生態總 TVL約為 1,123 億美元,DeFAI 佔比僅為約 0.06%,尚處於起步階段。但相較 2024 年底不到 1,500 萬美元的起點,已實現 4 倍以上成長,展現出從 0 到 1 的生態成型趨勢。
本篇研發將圍繞技術架構、代表性專案、關鍵挑戰三條主線展開討論,並進一步探討 DeFAI 能否在保持開放性與去中心化精神的同時,兼顧安全性、合規性與用戶普惠?這或將決定其能否真正從「早期探索」走向「主流承接」。
作者:Clare Yang,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員
封面: Photo by Aedrian Salazar on Unsplash
字數:全文近 14000 字
目錄
- 技術架構:DeFAI 是什麼?
- 從「指令式」到「意圖式」:DeFAI 的核心邏輯
- 架構解析:四層協同的智慧體系
- 市場透視:從概念驗證到價值實現
- 市場規模:新興賽道的成長
- 生態格局:四層架構下的分工
- 代表專案解析
- 新興專案動態
- 發展路徑上的現實考量
- 演算法透明性:信任與效率的平衡
- 安全防護:多維度風險下的因應方式
- 監理協調:跨領域治理的複雜性
- 發展前景:智慧金融的多維演進
- 科技融合的縱深發展
- 應用邊界的持續拓展
- 生態的結構性成熟過程
- 市場規模預測
- 回顧與前景發展
- 關鍵成就回顧
- 發展路徑思考
- 要點結構圖
- 參考文獻
技術架構:DeFAI 是什麼?
從「指令式」到「意圖式」:DeFAI 的核心邏輯
要理解 DeFAI 的意義,需要先了解傳統 DeFi 目前的限制。
目前的去中心化金融系統本質上是一個確定性狀態機-使用者必須精確了解每個協議的運作機制,手動設定參數,逐步執行操作。然而,「指令式」互動模式雖然保證了操作的精確性,卻也在一定程度上築起了技術高牆。

過去,使用者在多個協定間進行鏈上操作(如 Uniswap V3、Curve、Aave 等)時,往往需要面對繁複的參數判斷與逐步執行。傳統方式要求使用者俱備對協議特性、交易成本(如 Gas)、滑點風險、操作路徑等的綜合判斷能力,並手動完成多個互動步驟。對一般使用者而言,不僅存在較高的認知門檻,也伴隨顯著的操作壓力。
DeFAI 所引入的「意圖驅動」模式,正希望在這一痛點之上提供結構性改善。 其核心能力在於透過自然語言互動、語意解析、執行路徑規劃與自動化執行,將分散的鏈上操作整合為一站式、個人化服務流程。使用者只需以簡潔的表達闡明需求(如「希望更穩健地使用部分 USDC、降低操作複雜度」),系統即透過預設策略模型,在確保用戶設定偏好與平台可用性前提下,自動完成多協議協同操作,提升交互體驗與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