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五年,去中心化金融(DeFi)凭借「无许可、去中介」的叙事迅速扩张,成为 Web3 领域中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之一。但用户体验与普惠愿景之间的落差始终难以弥合:高门槛的技术语义、多链操作带来的碎片化体验,以及 Gas 费用的波动性等,都在不断推高行业门槛。「理念与现实」之间的结构性错配,使得 DeFi 在提升系统效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的壁垒挑战。
DeFAI 在这一断裂面上应运而生。它并非简单的 “DeFi + AI” 技术拼接,而是试图通过自然语言交互、智能代理编排、实时数据响应等手段,将高度专业化的链上操作重构为意图驱动的服务界面。例如,用户可以用自然语言表达操作意图,AI 代理便能基于实时数据自动完成资产配置、风险调优、跨协议协同等复杂任务流程,从而显著简化用户体验。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DeFAI 已从概念验证迈向初步规模化应用。例如 VIRTUAL支撑逾 10 万个 AI 智能代理的部署运行;HeyAnon 可以实现一句话完成跨链操作;Griffain: 构建具备自演算逻辑的 AI 代理网络,用于策略性场景中的自动执行与智能管理。
与此同时,新技术也带来新的挑战。AI 决策的可解释性、透明度与责任归属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自然语言驱动可能引发的语义歧义与操控边界问题亦需正视;此外,隐私保护、安全性、去中心化治理机制与监管合规框架的耦合难度,正在成为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变量。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智能代理的标准化与普及,技术所带来的信息不对称将持续削弱,系统性优势逐渐代替个体能力成为核心——超额优势将让位于结构性效率提升。
在此背景下,DeFAI 的意义可能不再是帮助少数人领先市场,而是让更多人有机会低门槛享受去中心化网络的优势。通过将复杂的链上交互抽象为自然语言语义接口,DeFAI 正在重新定义 “可及性” 与 “普惠性” 的边界。
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DeFAI 相关协议 TVL 达 约 6,000 万美元,而同期全 DeFi 生态总 TVL 约为 1,123 亿美元,DeFAI 占比仅为 约 0.06%,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相较 2024 年底不足 1,500 万美元的起点,已实现 4 倍以上增长,展现出从 0 到 1 的生态成型趋势。
本份研报将围绕技术架构、代表性项目、关键挑战 三条主线展开讨论,并进一步探讨 DeFAI 能否在保持开放性与去中心化精神的同时,兼顾安全性、合规性与用户普惠?这或将决定其能否真正从 “早期探索” 走向 “主流承接”。
作者:Clare Yang,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员
封面:Photo by Aedrian Salazar on Unsplash
字数:全文近 14000 字
目录
- 技术架构:DeFAI 是什么?
- 从「指令式」到「意图式」:DeFAI 的核心逻辑
- 架构解析:四层协同的智能体系
- 市场透视:从概念验证到价值实现
- 市场规模:新兴赛道的增长
- 生态格局:四层架构下的分工
- 代表项目解析
- 新兴项目动态
- 发展路径上的现实考量
- 算法透明性:信任与效率的平衡
- 安全防护:多维风险下的应对方式
- 监管协调:跨领域治理的复杂性
- 发展前景:智能金融的多维演进
- 技术融合的纵深发展
- 应用边界的持续拓展
- 生态的结构性成熟进程
- 市场规模预测
- 回顾与前景发展
- 关键成就回顾
- 发展路径思考
- 要点结构图
- 参考文献
技术架构:DeFAI 是什么?
从「指令式」到「意图式」:DeFAI 的核心逻辑
要理解 DeFAI 的意义,需要先了解传统 DeFi 目前的局限。
当前的去中心化金融系统本质上是一个确定性状态机——用户必须精确了解每个协议的运作机制,手动设置参数,逐步执行操作。然而,「指令式」交互模式虽然保证了操作的精确性,却也在一定程度上筑起了技术高墙。

过去,用户在多个协议间进行链上操作(如 Uniswap V3、Curve、Aave 等)时,往往需要面对繁复的参数判断与分步执行。传统方式要求用户具备对协议特性、交易成本(如 Gas)、滑点风险、操作路径等的综合判断能力,并手动完成多个交互步骤。对普通用户而言,不仅存在较高的认知门槛,也伴随显著的操作压力。
DeFAI 所引入的 “意图驱动” 模式,正希望在这一痛点之上提供结构性改善。 其核心能力在于通过自然语言交互、语义解析、执行路径规划与自动化执行,将分散的链上操作整合为一站式、个性化服务流程。用户只需以简洁的表达阐明需求(如 “希望更稳妥地使用部分 USDC、降低操作复杂度”),系统即通过预设策略模型,在确保用户设定偏好与平台可用性前提下,自动完成多协议协同操作,提升交互体验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