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探尋 Web3 一線風向? Web3Caff Research 將為你精心篩選最新公開的 Web3 融資項目,並加以解讀與評論。透過現像看本質-即刻跟隨我們細嗅市場動向。
作者:ShirleyLi,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員
封面:Logo from this project,Typography by Web3Caff Research
字數:全文共 2700+ 字
根據官方揭露,5 月 6 日,L1 區塊鏈協議 Litheum 宣布完成 75 萬美元策略融資,該輪融資由 Alphemy Capital 與 Amber Group 聯合領投。
提到區塊鏈 “三難困境”,想必大家都不會感到陌生。這種困境指的是,傳統的區塊鏈不可能同時實現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展性三個面向的特性,只能在這三者中維繫一種平衡或進行取捨。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開發者們嘗試了各種方式。例如,有些開發者試圖放棄現有的區塊鏈架構,轉而採用基於 DAG(有向無環圖)的資料結構;有些開發者試圖透過引入分片以及 Layer2 來解決區塊鏈的擴容問題;還有一些開發者提出了模組化的區塊鏈解決方案,透過將 DA 層、執行層等進行解耦來提升網路的可吞吐量。不過,本期宣布融資的 Litheum 採用了一種完全不同的解決辦法,它宣稱自己打造了一條 “第三代區塊鏈”,旨在突破區塊鏈 “高使用率” 的瓶頸。
Litheum 團隊認為,在傳統的單體區塊鏈的設計機制中,節點往往需要透過爭奪區塊產生的權力來獲得激勵。換個角度來說,傳統單體區塊鏈的激勵制度主要涵蓋的是區塊產生這種核心的環節,其他的基礎環節例如錢包與鏈上資料的同步、節點之間的傳播效率等並未得到直接的激勵,因此,節點自然而然關注的也是如何提升自己在爭奪區塊生產環節中的競爭力。
舉個例子,比特幣網路採用 PoW 機制,因此其網路上的節點會將成本投放到算力強勁的礦機上,而以太坊網路採用的 PoS 機制,因此,其網路上的節點會傾向於質押更多的 ETH 來換取成為區塊提議者的機率。然而,節點對礦機或質押金的投入並不能直接改善整體網路的效能以及可擴展性,而這就是 Litheum 團隊認為會導致傳統區塊鏈可擴展性瓶頸的關鍵原因。理論上,如果一條區塊鏈上有多個礦工或驗證者參與,出於「去中心化」運行的特性,這些礦工或者驗證者需要重複參與一筆交易的執行,並且以分佈式的方式存儲多個數據副本,這無形中就會導致執行和存儲成本的增加。根據 Litheum 的論述,比特幣礦工每年會部署數十億美元的基礎設施,但比特幣網路每年只能處理 3 億筆交易,而每筆交易對應的基礎設施成本在 10-100 美元,而以太坊網路中每筆交易對應的總部署成本也超過了 100 美元,這也意味著區塊鏈上基礎設施的投入性並不呈現與其呈現的可擴展性並不呈現。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Litheum 另闢蹊徑提出了新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