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块链技术的迭代与应用外延持续扩张,单一区块链已难以承载不断增长的业务诉求。如同互联网从孤立网络走向全球互联一样,加密原生基础设施也在从一个个 “价值孤岛” 迈向 “价值互联网”,其核心是让价值与状态在不同执行环境间无感流转、可验证落地。从数据侧看,DeFiLlama 发布的 Bridged TVL 数据面板显示全球跨链总锁定价值规模处于数千亿美元量级的高位区间,并保持活跃流动;从项目侧看,跨链桥、通用消息协议、链抽象、意图网络、跨链执行器、跨链预言机、统一账户/通用 Gas、流动性聚合等名词层出不穷,但从原理入手,它们本质上属于同一赛道——在多共识域之间以最小信任完成消息传递、有效性证明与最终性对齐,从而实现跨链资源调度与状态一致。 一般来说,跨链指在两个独立共识域之间实现资产/消息安全传递与原子性结算的具体机制/协议;多链指同一业务或资产在多条链上并行部署与运营的架构形态;互操作指跨链消息与状态可交换、可解释、可在地执行的系统能力。综合而言,它们是实现 “聚链成网” 这一美好愿景的不同剖面与维度。 本研报旨在以结构化方式形成该赛道的多层级系统性全景图。首先,从底层状态转换模型出发,结合交互需求驱动的关键场景,在技术栈层级上完成分层建模,形成拆解该赛道项目的宏观逻辑;随后,在该框架上深入分析不同模型与场景下的核心技术原理,进而对各层级的代表性路径与实现范式进行详细解析;最后,结合 ERC 标准串联从单链标准化到多链范式的演进脉络,提炼跨链、多链、互操作赛道的发展趋势与未来方向。
作者:0xstride,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员
封面:Photo by Kanhaiya Sharma on Unsplash,Typography by Web3Caff Research
字数:全文共计 26800+ 字
目录
- 区块链互操作赛道的结构化分类方法
- 状态转换的基础:按底层交易模型分类
- UTXO 模型(Bitcoin、Nervos、Litecoin、Bitcoin Cash)
- 账户模型(EVM 兼容链)
- 对象模型(Sui、Aptos)
- 交互需求的驱动:按应用场景分类
- L1 <->︎ L1 主链桥接
- L1 <->︎ L2 垂直扩容
- L2 <->︎ L2 水平互联
- 互操作性的技术栈:按架构层级分类
- 核心项目横向标签矩阵
- 基础层项目矩阵
- 抽象层项目矩阵
- 应用层项目矩阵
- 各交易模型的互操作机制分析
- 同生态模型互通
- UTXO<->︎UTXO:比特币生态内扩展
- 账户<->︎账户:EVM 生态系统内互操作
- 跨生态模型互通
- UTXO<->︎EVM:比特币+智能合约
- EVM<->︎Move:账户模型与对象模型互通、多 VM 执行
- 同生态模型互通
- 各场景维度的跨链技术原理
- L1<->︎L1:主链间的资产/信息桥接原理
- L1<->︎L2:资产转移与状态同步机制
- L2<->︎L2:高频交互与聚合路径优化
- 同构 L2 间互操作
- 异构 L2 间桥接
- 各架构层级的跨链项目解析
- 基础层:通用信息传递协议
- Axelar
- LayerZero
- Hyperlane
- 抽象层:意图与链抽象中间层
- XION
- Particle Network
- Supra
- Unichain
- 应用层:资产桥、流动性网络、用户交互入口
- 专业化资产桥接服务
- 聚合型流动性网络
- 用户入口与界面优化
- 基础层:通用信息传递协议
- 从 ERC 标准看多链 Token 范式演进
- 技术演进阶段
- 单链标准化
- DeFi 标准化
- 多链 Token 标准化
- 核心趋势总结
- 技术演进阶段
- “聚链成网” 的风险图谱与监管框架
- 技术侧
- 市场侧
- 监管侧
- 全球基准框架
- 主要法域落地路径
- 未来展望
- 技术:互操作的 ZK 方案
- 场景:多链网络下的稳定币与 RWA 融合发展
- 交叉:AI Agent 驱动的多链智能服务生态
- 要点结构图
- 参考文献
区块链互操作赛道的结构化分类方法
多链并存、二层繁衍、机构与用户需求分化,正在把流动性、状态与用户入口持续推向跨区块链协同:资本与流量在多链间高速迁移,开发与集成成本被不断外溢到上游基础设施,安全事件与合规压力则要求清晰的信任边界与可审计路径。仅靠 “项目故事” 难以对项目进行系统性梳理,为了建立一套可对齐的分析坐标,本章提出如下分析框架。首先,按 “底层交易模型” 看可行边界,这一维帮助我们判断:某类方案是否与主流生态自然兼容、集成成本与迁移难度如何、并发与确定性的工程上限在哪里,以及这些特性会如何反映到开发者采纳、生态外溢与长期护城河。其次,按 “应用场景” 看真实需求,跨链的需求始终由业务驱动,从链的层级入手,一般有 Layer1 主网(以下简称 L1)以及 Layer2 扩容方案(以下简称 L2),因此,我们将交互拆为 L1↔L1、L1↔L2、L2↔L2 三类,便于区分清结算型、扩容内生型或高频路由型等不同。最后,按 “架构层级” 看价值捕获。我们参考网络分层思想,将赛道划分为基础层、抽象层、应用层三类,便于判断项目价值究竟沉淀在 “协议底座”、还是 “抽象中间件”、抑或是 “流量前端”。

状态转换的基础:按底层交易模型分类
区块链本质上是一个确定性状态机,其状态转换机制(即交易模型)构成了系统架构的基础层,直接决定了互操作协议的设计范式和实现路径。当前区块链生态系统中主要采用三种核心交易模型:基于未花费交易输出的 UTXO 模型、基于账户余额的 Account 模型,以及基于资源对象的 Object 模型。这些模型在状态表示、并发执行、数据一致性保证以及链间操作兼容性等维度存在差异,下面将对这三种模型进行详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