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定币作为加密世界的基石,不仅支撑了加密世界的繁荣发展,近些年逐步开始向现实支付扩展用例,由此稳定币的监管也成了全球各国加密监管的重点,尤其各国基本将稳定币进行单独立法,更凸显出稳定币在全球面临的监管压力。纵观全球,各国的监管松紧程度并不一致,对稳定币发行、储备资产要求、准入门槛等做出了不一样的安排,特别是如何定义稳定币,以及对稳定币适用的法律基础都有不小的差异性,这种差异凸显出不同当局对稳定币后续如何发展的潜在态度和倾向性,理清这种监管思路无疑对任何一个行业从业者都是必要的,毕竟行业叙事无论如何火热,监管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始终才是萦绕在每一个从业者心中最深的担忧,它直接决定行业将去向何方。
因此,本篇研报将系统的从稳定币的基本概念出发,全面梳理和剖析北美、欧洲、亚洲、非洲等地区主要国家的稳定币监管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探讨全球的监管趋势,不同地区监管的差异和侧重点,行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作者:TIEZHU,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员
封面:Photo by Unsplash+,Typography by Web3Caff Research
字数:全文共计 12000+ 字
目录
- 一、基本背景
- 1.1 稳定币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 1.2 不同类型稳定币的特征与风险
- 1.3 稳定币的市场概况
- 二、全球稳定币监管现状
- 2.1 北美地区
- (一)美国稳定币监管
- (二)加拿大稳定币监管
- 2.2 欧洲地区
- (一)欧盟稳定币监管
- (二)英国稳定币监管
- 2.3 亚洲地区
- (一)香港稳定币监管
- (二)日本稳定币监管
- (三)韩国稳定币监管
- (四)阿联酋稳定币监管
- (五)新加坡稳定币监管
- 2.4 非洲地区
- 2.1 北美地区
- 三、全球稳定币监管的趋势及对比
- 1.1 主要监管趋势
- 1.2 各国监管侧重点对比
- 总结
- 要点结构图
- 参考文献
一、基本背景
1.1 稳定币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从稳定币的基础概念而言,全球来看,不同的机构、国家和地区对稳定币的定义概念上略微有些区别,但是从概念本质上则大同小异。部分主流机构定义的稳定币概念如下:
金融稳定理事会(FSB)[1]:一种旨在相对于特定资产或资产池维持稳定价值的加密资产。
国际清算银行[2]:价值与法定货币或其他资产挂钩的加密货币。
美国稳定币草案[3](暂未正式立法):稳定币指任何加密货币或私人发行的数字金融工具,其被直接或间接分发给公众,并且与美元或其他国家/ 州货币挂钩或计价,且发行时具有固定的名义赎回价值,或通过其设计和效果使公众合理相信其赎回价值稳定。
香港金融监管局[4]:稳定币是一种旨在与某些资产(通常是货币)维持相对稳定价值的虚拟资产。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5]:稳定币是与至少一项法定货币挂钩的数字 TOKEN,旨在维持稳定的价值。
从上述部分权威机构的定义,可以看出,虽然不同机构处于立场和监管松紧程度的不同,对稳定币具有不同的定义,但是从这些基本的定义背后大致可以总结出稳定币的三个重要特征:锚定资产、价值稳定、链上发行。
结合来看,稳定币大致可以做一个更细致的定义:稳定币是一种与锚定某类资产保持单位价值相同,以此达到内在价值稳定的加密货币。更通俗的说就是一个单位的稳定币与一个单位的锚定资产实现了 1:1 的汇率平价。沿着这个定义,则可以知道,由于单位锚定资产价值不同,那么单位稳定币的价值也并不相同。比如锚定美元资产的稳定币,通常稳定币与美元价值保持为 1:1 的汇率,而锚定黄金资产的稳定,稳定币与单位黄金价值保持 1:1,而按照 10 月 18 日国际现货黄金价格,锚定黄金的稳定币,一个稳定币的价值已经超过 2700 美元。这个例子旨在澄清市面上的一些误区,稳定币的稳定并不是与法定货币保持价值稳定,也不一定是 1 个稳定币就等于 1 美金,而高度取决于锚定资产的价值波动 [6]。
1.2 不同类型稳定币的特征与风险
如上述的稳定币定义,稳定币的价值与是否稳定,取决于锚定资产的价值及资产价值的稳定性。由此划分了不同的稳定币,此外还有一类没有任何锚定资产的稳定币主要是基于算法,该类型的稳定币由于发生过多次暴雷事件,并不受主流机构的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