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建构一条区块链的成本越来越低,致使以太坊生态出现了大量的 Layer 2,加上以 Solana 为首的新兴公链如 Sui、Hyperliquid、Berachain、Monad 等迅速窜起,区块链产业正面临严重的「碎片化」问题,用户和资金流向变得极为分散,链与链之间的关系与其说是竞争,更像是在彼此争夺。尤其目前 Web3 技术尚未进入大规模应用的时期,行业内的资源始终有其局限性,激烈的内卷将导致产业发展出现缓慢迭代阶段。
Initia 既是 Layer 1 也是 Layer 2,它为 Initia 生态中的 Layer 2 提供了模块化的开发套件,并能够兼容 EVM 以外的虚拟机,Layer 2 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择适合的虚拟机。同时,为了避免 Layer 1 和 Layer 2 脱节,Initia 引入内建流动性 (Enshrind Liquidity) 机制,用于协调和平衡两者之间的经济利益。通过重新搭建完整的技术堆栈,Initia 强化了 Layer 1 和 Layer 2 的连接,支持多种编程语言以吸引更多开发者建构各种类型的 Layer 2,并通过 Initia 实现彼此之间的互通,建立一个庞大的链级生态系。
本篇研报将会深入探讨 Initia 的发展背景、愿景、技术框架、运作机制和生态概况,带领读者了解 Initia 具体是通过怎样的方式解决产业内卷的乱象,并讨论 Initia 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可能面临的挑战。
作者:Wildon,Web3Caff Research 研究员
封面:Logo and background photo by Initia,Typography by Web3Caff Research
字数:全文共计 10500+
目录
- 发展背景
- Initia 的愿景
- Initia 的技术框架
- Initia 编排层(Initia 第 1 层)
- Minitia
- 运作机制
- 逃生舱机制
- 小结
- Initia 的链经济
- 内建流动性 (Enshrined Liquidity)
- Minitswap
- 归属计划(VIP)
- 小结
- Initia 的生态概况
- 未来展望与挑战
- 结语
- 要点结构图
- 参考文献
发展背景
自以太坊联合创始人 Vitalik Buterin 于 2020 提出《以 Rollup 为中心的以太坊发展路线图》后,Rollup (也就是以太坊 Layer 2,后续本文将简称 Layer 2) 便开始加速发展,至今已有近 60 条 Layer 2 部署在以太坊上。随后,Solana 生态也开始出现 Sonic、Eclipse 和 SOON 等基于 SVM 运行的 Layer 2,预示不久后 Solana 可能也会步上以太坊的后尘,大量的 Layer 2 将如雨后春笋冒出。
Layer 2 的原意是在 Layer 1 提供的共识安全基础上,提升网络的可扩展性,满足更多高性能的应用场景。然而,Layer 2 数量的过度膨胀却让开发者和用户无所适从,难以从众多 Layer 2 中辨别出适合自己参与的生态,导致市场注意力和流动性的分散。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 跨链操作的复杂性
在跨链操作上,用户的使用体验始终是一大痛点,包括跨链桥的安全风险、交易速度慢、成本高昂、资产兼容性参差不齐等等,对于一般使用者来说需要花费额外的学习成本,且容易在操作过程中蒙受资产的损失。这也间接使用户不愿积极地在不同 Layer 2 之间转移资金来多方参与各种生态,长此以往,每条 Layer 2 逐渐变得像一座座孤岛,降低了用户体验的流畅和便利性。 - 资金隔离
受跨链互操作性的影响,Layer 2 之间的的资金流动受到限制,流动性无法彼此共享,加深了 Layer 2 的竞争而非合作关系。即便同为以太坊或 Solana 生态,激烈争夺用户和资金的状况持续不断,生态难以共荣发展。 - 编程语言的多样性
在 Layer 2 发展之初,都是基于 EVM 运行,然而随着 Solana、Aptos 和 Sui 等公链的发展,基于 SVM 的 Layer 2 已经开始出现,也不排除未来会有运行 MoveVM 或其他虚拟机的 Layer 2,无疑会进一步增加互操作性的难度。 - 通用链的式微
大多数 Layer 2 都是通用链,主要专注于在可扩展性以及去中心化程度上进行改良,基本上还是在针对区块链的「基本功能」做优化,并不是为了特定应用而打造。然而,应用链如 dYdX、 Hyperliquid 的成功,市场也开始反思通用链的必要性,毕竟通用链并不如应用链一样已经通过产品吸引一定的用户并创造利润,反而是需要重头开始扶持新的项目并决定发展方向。而事实上,除了 Arbitrum、Base、OP 等发展较为成熟的少数 Layer 2 外,其他生态都难以吸引和累积大量的资金和用户,许多链都面临乏人问津的窘境。
Initia 的愿景
之所以会造成目前的 Layer 2 乱象,是因为以太坊在开发之初并没有过多思考关于扩容性的问题,在维持去中心化和安全性的前提下,以太坊能够稳定地正常运作才是首要目标,这也符合 Web3 去中心化的核心宗旨。然而,当 Layer 2 快速发展时,以太坊本身的生态已经大到难以快速迭代,每次网络的重大更新动辄需要一年以上,这导致以太坊主网无法跟上 Layer 2 的发展速度并难以对其进行衔接和整合,无法将整体生态做一个战略性的发展,导致 Layer 2 之间的激烈竞争以及 Layer 2 与 Layer 1 的渐行渐远。
考量到以太坊的前车之鉴,Initia 从根本上重塑了 Layer 1 和 Layer 2 的系统架构,让两者可以更紧密地衔接在一起,减少多链体系的复杂性,提供一个高度可扩展、互通的 Layer 2 环境。
具体而言,在垂直整合上,Initia 的 Layer 1 负责全网的协调与治理,包含统一网络的安全性、去中心化治理、跨链传递信息等功能,并为 Layer 2 提供模块化的基础设施,支持多种虚拟机的运行环境,让开发者可以自由选择适合的语言撰写智能合约,且所有 Layer 2 皆享有跨链互操作 (IBC)、即时桥接、统一钱包等内置功能,可说是为 Layer 2 的开发者配套了完善的开发工具,有效降低开发门槛并与 Layer 1 兼容;至于在水平扩展上,所有 Layer 2 皆支持 Cosmos 的 IBC 协议,因此可以和其他 Layer 2 和 Cosmos 链互通资产与数据,同时每个 Layer 2 都是可以满足多元应用场景的高性能链,利于发展为一个多元的链级生态系,让用户可以享受一站式的多元服务。
严格来说,Initia 并不是各自打造了一条 Layer 1 和 Layer 2,而是只建构了一条 Layer 1 做为基础的结算和安全层,并以 Layer 1 为核心打造了 Layer 2 的核心开发组件,吸引开发者建构专属的应用链,并能够与其他不同功能的应用链互通,以此建构一个共荣发展的 Initia 生态,正如其联合创办人 Zon 在采访中所言:「Initia 正致力于从架构、产品和经济模型上全面打造一个以 Rollup 为中心的多链新世界。」
接下来,笔者将深入探讨 Initia 的更多技术细节,了解 Initia 实务上是通过什么方式打造其多链生态。